博物馆展柜玻璃专题|谁发明了夹层玻璃?
来源:
|
作者:春晓
|
发布时间: 2023-07-27
|
191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文要求检查各地博物馆展柜玻璃的应用情况,并且要求把钢化玻璃逐步替换成专业的博物馆夹层玻璃。因为它可以更好地保证馆藏文物的安全,在文物保护和展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是谁发明了夹层玻璃呢?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文要求检查各地博物馆展柜玻璃的应用情况,并且要求把钢化玻璃逐步替换成专业的博物馆夹层玻璃。因为它可以更好地保证馆藏文物的安全,在文物保护和展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03年的一天,法国化学家爱德华·班尼迪克特斯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时,失手将一个玻璃烧杯从高处跌落。他惊奇地发现,地上并没有出现无数的玻璃碎片,烧杯依然保持着大致完整的形状,只不过杯身上多出许多裂缝而已。对此现象感到困惑的班尼迪克特斯叫来自己的助手询问,助手告诉他,这个烧杯中本来盛放的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硝化纤维的溶液,时间一久,溶剂挥发,在烧杯的内壁和底部留下了薄薄一层硝化纤维。由于这一薄层硝化纤维是透明的,助手一时疏忽,误以为烧杯已经洗干净,就放回架子上去了。班尼迪克特斯很快意识到,正是这一薄层硝化纤维发挥了作用,防止了玻璃碎片飞溅开来。更巧的是,这次意外发生后不久,班尼迪克特斯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文章提到当时巴黎很多汽车事故中,破碎飞溅的挡风玻璃碎片会导致司机受到严重伤害。班尼迪克特斯立刻想到了那个涂了一层硝化纤维的烧杯,他意识到自己偶然之中的发现或许可以解决这个汽车安全的大问题。他回到实验室,在玻璃表面涂上各种高分子材料,然后将玻璃摔碎,观察碎片是否会飞溅。夹层玻璃最先应用于汽车玻璃。起初,各大汽车制造商对他的发明并不是很感兴趣,但他们很快意识到夹层玻璃对于汽车安全的重要性。1919年,美国著名企业家、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率先在福特汽车上安装夹层玻璃,很快,夹层玻璃就成了汽车挡风玻璃的标准配置。
由于夹层玻璃的优点,如今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画廊等领域。时至今日,从外观上看,博物馆展柜玻璃与普通玻璃并没有明显区别,但如果我们观察它的横断面,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包含了三层:上下两层都是玻璃,而夹在它们之间的、厚度通常不到1mm的那一层,虽然同样透明,但并不是玻璃,而是听上去很陌生的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缩丁醛。虽然班尼迪克特斯最初使用的高分子材料是硝化纤维,但很快聚乙烯醇缩丁醛就从众多的高分子材料中脱颖而出,成为生产夹层玻璃的首选材料。夹层玻璃的原理虽然并不复杂,对用于中间层的高分子材料却有着不低的要求:首先,这种材料必须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能够在遇到外力冲击时尽可能地化解能量,还必须能很牢固地将两层玻璃粘合住。其次,这种材料必须足够透明;这也是很关键的一条标准,毕竟谁也不希望在提高博物馆展柜玻璃安全性能的同时让玻璃变得模糊。这两条重要的标准,再加上生产成本、加工工艺等方面的考虑,使得聚乙烯醇缩丁醛成为用于生产夹层玻璃的最主要的材料。总之,爱德华·班尼迪克特斯发明的夹层玻璃为现代建筑领域的发展和博物馆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贡献。夹层玻璃以其独特的优势满足了博物馆等特殊场所的需求,成为当代博物馆建筑的重要元素。